问鼎汝窑,被过度商业化毁掉了艺术特色

2016-01-13 23:30 阅读(?)评论(0)

            商业化毁掉了问鼎汝窑的艺术特色 

 

     商业化毁掉了很多艺术性产品,问鼎鼎峰汝窑似乎正在沿袭这一套路。

    2013年,曾经写作了文章《再谈汝窑的品牌——晓芳窑汝窑和问鼎鼎峰汝窑、东道汝窑》,那时候的问鼎汝窑处于创业阶段,质量是有保证的。

    我自2011年经过研究了解后,当时第一次关注问鼎鼎峰产品,当年910日入手一对开心杯,当月又入手一对菩提杯,随后是八方杯、四喜杯等小器皿。再后来又关注了它们的新品种,包括器度汝窑、宋奉华汝窑,以及寒香窑的青花瓷。 

    这一对菩提杯确实经典,足以代表早期问鼎的水平。天青、月白各一,用了5年。时光荏苒,茶器不老。虽然几乎每天都使用,但是至今开片隐隐约约,只是杯内底部有开片花纹,别处仍然完璧。但是时间在杯子面上显然留下了印记——茶汤滋养后极为滑润细腻,杯身宛如婴儿的脸蛋光滑,在阳光下散发出神秘的折光。这时期的问鼎汝窑,是立足于艺术性在独立自主发展。

     2013年,新进了四喜杯,其质量明显和两年前大不一样。釉色均匀内敛,杯胎厚薄均衡,但是一看就属于改变了风格的产品。而且,竟然使用一个月后就完全开片,开片也很清晰美观,线路明显。只不过仿照的成分太重了。仿谁呢?仿晓芳窑。

    随后带着好奇心,继续关注了一下寒香窑出产的宋奉华和器度两种产品。特别是宋奉华。由于北宋末年,汝窑在宫廷流行时期,就有“宋奉华”和“蔡京”等落款器皿。所以对于宋奉华款,特别注意了一下,但是结果是令人极为失望的。该款除了宋奉华的名称外,可以说值得称道的优点不多——釉色配置相当粗糙,开片破碎,但是未使用前的新品看起来比较美观。记得在前面文章中,我曾经说过对于这款汝窑的失望。而“器度”汝窑更是无以评说。

    后来问鼎汝窑出了纪念款,应该说总体上釉色、造型还是不错的,因为它们在设计上继承了两年前的风格,那就是传统、古板,但是却很规制,中规中矩。也具有明显仿制意味,尽管他自己未必承认这一点,但是明眼一看即可。

    问鼎汝窑的变化出现在在在2014。问鼎汝窑厂家开始在全国进行市场营销和商业化推广。

    作为一家规模有限的茶文化公司,结果,过快的商业化步伐,很快耗尽了问鼎汝窑短短几年来的有限的文化沉淀。推广大潮之后,留下了一地裸泳的瓷器。问鼎汝窑做了这些事情:一是全国多地开设专卖店,二是大规模市场营销,三是大批奇形怪状的问鼎鼎峰汝窑器皿出现在市场上。这三种现象,把问鼎汝窑发展以来积淀的文化气息一扫而光。

    事实上,从2013年以后,稳问鼎汝窑的质量已经开始出现下滑。当时的器皿虽然比起初期,拉坯更为规整、釉色更为均衡,但是,非常明显的一点就是,在配釉方面,过于模仿了晓芳窑的特色从而失去了鼎峰自己的釉色特色。由于器皿和釉过于规整已经失去了问鼎汝窑的很多魅力。比如暗红色鱼子酱斑、后胎堆釉、无规律开片等。尽管如此,那时候的问鼎尚且拥有一定的特色,开片虽然规整但依旧漂亮、清晰、干净。因为晓芳窑毕竟在那里做参考。

    到了2014年,问鼎汝窑的艺术性流失速度加快了。具体表现在: 

    一、宋奉华、气度两个低档品牌的推出和失败,拖累了问鼎的质量。

    二、大量器皿设计奇形怪状,估计是问鼎汝窑为了求得快速发展或者是为了弥补器度品牌的不成功,加大了对于问鼎产品的开发设计力度。但是作为具有艺术性质的产品,快速的开发和推出,由于没有充分的艺术研究和团队支持,这种快速发展并没有提高问鼎的声誉,只是为市场带来了大量粗俗、怪异、荒诞不经的产品。 我们不是不认可艺术创新,也不是不接受新的瓷器形态,但是创新应该是一种提高和突破,而不是只仅仅搞一些猎奇,猎奇怪异不是艺术。而问鼎产品的新款茶杯,很多除了怪异可谓毫无美感可言,比如蒜头杯、六星杯。

    三是快速市场化。问鼎在全国很多地方布局开店,搞了很多噱头,比如新品老品拍卖会、开片养杯品鉴会、展销会等等。但是快速市场化过程中,问鼎的质量依旧没有得到提升,而艺术性却被严重稀释了。

    所以,2015年以来的问鼎汝窑,已经在快速失去先前的雅致和艺术内涵,正在向一种粗制滥造的普通瓷器滑落。

                     



以上是近两年来出品的问鼎产品,器形奇怪釉色暗淡。




这些器皿具有明显仿照晓芳窑的意味,器形和釉色皆是如此。

  最后修改于 2016-12-17 17:44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